我们的邮箱地址:

measurable@outlook.com

致电我们:

13594780265

经典案例

  • Home
  • 《阳光下的罪恶》幕后故事

《阳光下的罪恶》幕后故事

2025-04-04 22:52:52 14


《阳光下的罪恶》是制片人搭档约翰·布雷伯恩和理查德·高德温为埃米公司制作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系列改编电影的最后一部,该系列包括赫尔克里·波洛的三部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和《阳光下的罪恶》(1982)——和一部马普尔小姐的电影《破镜谋杀案》(1980)。

《破镜谋杀案》票房失利后,埃米公司一度对克里斯蒂小说的市场号召力产生了怀疑,但新任总裁巴里·斯派金斯对全明星阵容+异国情调的模式抱有足够的信心,因为他本人就是这种模式的受益者。之前他拍摄了《猎鹿人》,不仅票房大卖,还获得了五项奥斯卡大奖。于是,他在1981年3月宣布,斥资1000万美元的预算上马《阳光下的罪恶》。

继四年前首次亮相《尼罗河上的惨案》后,彼得·乌斯蒂诺夫再次出演波洛,这属于他与埃米公司签下的一揽子合约的一部分,尽管他本人更希望演克里斯蒂的另一部小说《死亡约会》。《死亡约会》的故事发生地是约旦的佩特拉古城,那里的风光与尼罗河和金字塔一样地神秘。

盖伊·汉弥尔顿在给乌斯蒂诺夫说戏

《破镜谋杀案》导演盖伊·汉弥尔顿得以留用,因为制片方看中的是他之前驾驭007电影的能力。汉弥尔顿自称并非克里斯蒂的粉丝,且对有关谋杀、通奸、秘密和背叛一类的故事不感兴趣,但他并不介意在自己的履历表上再增加一部纯娱乐的电影。正如他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我们试图做的就是提供极好的逃避现实的娱乐,这将是一部包装得很漂亮的电影,你可以带你的孩子一起去看。”

他甚至准备好了像希区柯克拍悬疑电影那样拍一系列推理电影,于是,他模仿希区柯克在这部影片的开头客串了一个不起眼的路人角色。

(左起)汉弥尔顿、高德温和布雷伯恩

不过汉弥尔顿知道,这终将是布雷伯恩和高德温的电影。为了充分体现这一点,他主张召回旧部,启用那些之前在该系列中获得过成功的人,包括《东方快车谋杀案》(未署名)和《尼罗河上的惨案》编剧安东尼·沙弗尼和服装设计师安东尼·鲍威尔,以及《破镜谋杀案》的摄影师克里斯托弗·查利斯。

他还召回了部分演员,其中玛吉•史密斯和简•伯金来自《尼罗河上的惨案》,她们在片中扮演两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戏路宽广、能同时驾驭喜剧和正剧的史密斯扮演旅馆老板娘戴芬妮·卡梭。

歌手出身、平时就行为古怪的伯金扮演“可怜的人妻”克里斯蒂娜·雷德芬,这个角色与《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米娅·法罗饰演的杰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科林·布莱克利和丹尼斯·奎利来自《东方快车谋杀案》,他们之前分别饰演美国剧场经理哈德曼和意大利汽车推销员福斯卡雷利,而今则扮演“买钻石的富豪”霍勒斯·布拉特爵士和“忍气吞声的丈夫”肯尼斯·马歇尔。

尽管如此,该片的配角阵容远不如前三部影片那般华丽。作为全片颜值担当的黛安娜·里格扮演被杀的当红女演员阿琳娜·马歇尔。里格固然因主演英剧《复仇者》在英国红得发紫,但她在海外的名气仅限于在《007之女王密使》中演过邦德女郎。

饰演戏剧制作人奥德尔·加德纳的詹姆斯·梅森虽然贵为好莱坞影星,但他不能像他的英国同乡加利·格兰特适应不同的戏路,依然保持着英国老牌明星的做派。

长相酷似年轻时代卓别林的尼古拉斯·克莱被委以重任,扮演“风流的帅小伙”帕特里克·雷德芬。但他空有一副好皮囊,却少了必要的演技和浪漫。

童星出身的罗迪·麦克道尔曾和伊丽莎白·泰勒一道主演过《灵犬莱西》,但等到泰勒以大明星身份主演《埃及艳后》时,他只能在片中演一个配角。麦克道尔也出生在英国,18岁时才入了美国籍,他饰演专栏作家雷克斯·布鲁斯特。

西尔维娅·迈尔斯是片中唯一纯正的美国演员,曾以《午夜牛郎》和《再见吾爱》两度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她扮演加德纳夫人,没有太多的戏份。

这里还应提及片中的英国小演员艾米莉·霍恩,她扮演肯尼斯·马歇尔的女儿琳达。这是霍恩的第一部电影,后来她又演了一部电影便销声匿迹。直到2009年,《每日邮报》记者采访到了她,让她讲述了为了能成为职业演员苦苦等待了20年、从而导致精神失常的悲剧故事。

《阳光下的罪恶》演员阵容偏弱的一个原因在于编剧沙弗尼在改编原著时的大刀阔斧。为使剧情更加凝练,他删掉和合并了一些人物,甚至把专栏作家一角从女人变成了男人。这样就导致《阳光下的罪恶》的主要人物只有11人,明显少于《东方快车谋杀案》的16人和《尼罗河上的惨案》的14人。

阿加莎·克里斯蒂(中)在巴勒岛

原著的故事原本发生在一个虚构的小岛上,它的原型是英国德文郡的巴勒岛。1939年,克里斯蒂曾在此创作了她最著名的作品《无人生还》,开创了“孤岛模式”的先河。然而这座沙质潮汐岛并没有电影所需要的异国情调和美丽与凶险兼具的特质。

摄制组最初想在法国南部海岸寻找到这样一个小岛,但找来找去都没有合适的。最终,汉弥尔顿决定将外景设置在西班牙的马略卡岛。当年,他曾作为副导演在这里拍摄了电影《海隅逐客》,并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演员克里玛,两人婚后在此居住多年。

当时的马略卡岛不像今天是全球热门的避暑度假胜地,游客稀少,摄制组租用了岛上的一幢私人别墅安营扎寨,并利用这幢别墅拍摄了片中旅馆的外景。

与拍《尼罗河上的惨案》时相比,乌斯蒂诺夫对扮演波洛这个角色已经适应了许多。他说:“我觉得这个剧本比我第一次演波洛时的要好很多,他们终于明白要赋予他足够的幽默感。波洛是一个非常迷人的角色,当然,如果在现实生活里,我不想认识他,因为他非常自负,过于自恋,对一切都很挑剔。人们经常问我为什么他从未结婚,我想答案再明显不过,因为谁也不愿生活在他的放大镜之下。”

为了兑现他要给大众提供一部纯娱乐片的承诺,汉弥尔顿始终让影片保持了一种优雅轻松的节奏和氛围,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波洛穿上滑稽的泳装假装游泳,看到各色人等互相讥讽斗嘴,看到碧海蓝天和绮丽的岛屿风光。尽管在这些场景背后,谋杀的危机步步逼近,但你不会感到一丝的恐惧和惊慌。

实际上,整个拍摄也是在一种慵懒且欢乐的状态下进行的。在长达数月的拍摄中,演员们纷纷把自己的家人接来一起在岛上度假,当《休闲》杂志记者前来探班时,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于是在报道中写道:“这部电影已经把克里斯蒂的凶岛变成了一个明星们的夏令营。”

《阳光下的罪恶》固然保留了前两部波洛电影的推理元素,并经过了精心打磨,但是到了这个时候,这个套路已经开始变得有点单薄了,凶手的身份和他们的动机与前辈们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使得谜团比以往更容易解开,甚至结局也有点令人失望,编导们并没有帮助波洛找到罪犯犯罪的真正证据,只是凭借一个不可思议的反转匆匆作了了结,这让克里斯蒂的粉丝们看了直呼很不过瘾。

而且,这部电影没有什么能与《尼罗河上的惨案》的壮丽景色或者《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横贯欧陆的铁路旅行相媲美。剧本和表演都有一种明显的弧度,偶尔也有些矫揉造作,仿佛是在警告我们不要把这些东西太当回事。

被删除的舞蹈段落

《阳光下的罪恶》的票房令人失望,在北美地区这个主票仓仅获得了六百一十万美元。好在这时录像带市场正处于蒸蒸日上之势,埃米公司对影片进行了删减,删掉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情节,包括几个用于烘托气氛的舞蹈场面,然后通过录像带向全球发行,勉强收回了成本。

《印度之行》

经过这次打击,制片人布雷伯恩和高德温不得不与阿加莎·克里斯蒂说再见,但他们仍然坚持了改编英国文学名著的制片路线,并要在这个方向上走得更远。他们的下一部作品是大卫·里恩的最后一部导演作品——改编自E·M·福斯特小说的《印度之行》(1984) ,接着是根据查尔斯·狄更斯名著改编的《小杜丽》(1987)。

埃米公司将与彼得·乌斯蒂诺夫的合约以及他们拥有的克里斯蒂小说版权一并转让给了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当时华纳兄弟手中还握有其他几部克里斯蒂小说版权,经过慎重考虑,他们决定放弃大银幕,而是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合作,拍摄了一套电视电影,其中包括乌斯蒂诺夫主演《人性记录》《古宅迷踪》《三幕悲剧》和海伦·海丝主演的《杀人不难》《加勒比海之谜》《借镜杀人》。

1988年,以色列制片人搭档约拉姆·格洛布斯和梅纳汉姆·戈兰找到乌斯蒂诺夫,表示愿意帮助他圆梦,将《死亡约会》改编成电影,但乌斯蒂诺夫的梦只圆了一半,这部电影并未在约旦的佩特拉古城拍摄,全部外景都选择在了耶路撒冷。《死亡约会》试图全明星阵容+异国情调的模式,请来了劳伦·白考尔、凯丽·费雪、约翰·吉尔古德、派珀·劳瑞等一众明星,并力邀《大班》的约翰·布鲁姆菲尔德为他们设计服装。可惜该片票房惨淡,这也成了乌斯蒂诺夫的告别波洛之作。

《人性记录》中的大卫·苏切特和乌斯蒂诺夫

正如评论家所说,“对于电影院里的观众来说,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故事像是一个茶话会,这个概念已经过时了,那些克里斯蒂的粉丝们更愿意守在电视机前,听私家侦探们慢条斯理地分析案情。”

《阳光下的罪恶》幕后故事

果不其然,一年后,英国推出了电视剧集《大侦探波洛》,创下了收视奇迹,扮演波洛的大卫·苏切特曾在《人性记录》中饰演波洛的得力助手、总警督贾普,他成功地接过乌斯蒂诺夫的接力棒,此后的24年里,他稳坐这把交椅,成为波洛的最佳代言人,以至于人们说,“他不是在演波洛,他就是波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