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
“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画为喻,形象生动地概括了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所取得的成就并提出了明确要求。
日前,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各项活动圆满收官,峰会达成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影响的成果。“截至9月6日,我国与非洲37国和非洲联盟成功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谅解备忘录,签署国家占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53个国家的70%。”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司副司长夏晴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峰会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5周年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峰会关于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精雕细琢,切实画好中非合作‘工笔画’。接下来,我们将与非洲国家共同编制合作规划,针对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发挥比较优势,共商合作原则、目标、明确合作重点、细化合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司副司长张明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金年会体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遍地开花
“我国与一大批非洲国家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一方面配合了论坛的成功举行,成为此次论坛的一大亮点;另一方面展现了非洲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表达了各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强烈意愿,再一次有力证明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强大生命力和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广泛认可。”夏晴谈到。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论坛期间,我国与28个国家和非洲联盟签署谅备。这28个国家是:科特迪瓦、塞拉利昂、索马里、喀麦隆、南苏丹、塞舌尔、几内亚、加纳、赞比亚、莫桑比克、加蓬、纳米比亚、毛里塔尼亚、安哥拉、吉布提、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尼日利亚、乍得、刚果布、津巴布韦、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布隆迪、佛得角、乌干达、冈比亚、多哥。其他9个国家在论坛前已与我国签署了谅备,他们是南非、苏丹、埃及、摩洛哥、马达加斯加、突尼斯、利比亚、卢旺达和塞内加尔。
截至目前,我国已与105个国家签署123份合作文件,涵盖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地区国家。同时,我国还与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6份合作文件。
“我们将继续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中的非洲成员。还将与有关非洲国家密切沟通,推动与更多国家商签‘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争取在非洲大陆实现全覆盖。” 夏晴谈到:“我们将按照‘签署谅解备忘录一一制定合作规划——开展具体合作’的步骤稳步推进各项合作,力争在‘五通’及其他领域尽快取得实效,让‘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实实在在惠及非洲国家和人民。”
“我们将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对接,与非洲国家共同编制合作规划。建立顺畅的交流、沟通、磋商渠道和机制,及时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共同研究确定阶段性重点合作项目和任务,明确实施主体及合作方式,发挥各自所长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实施好产业促进、设施联通、贸易便利、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健康卫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这‘八大行动’,造福中非人民。”张明谈到。
中非产能与投资合作成果丰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提出了重点实施的‘八大行动’,中方将致力于加强中非在产业产能、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外资司副司长郑持平表示,他向记者介绍了中非推进产能与投资合作的情况。
一是加快推进产能和投资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推动中非双边合作机制建设,与埃及、南非、尼日利亚等14个国家主管部门建立了产能合作机制,筛选出一批符合双方优势、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经济效益较好的产能合作项目,加快了非洲工业化进程。“北京峰会期间,我们与科特迪瓦签署了产能合作框架协议,与埃及、南非、加纳、科特迪瓦签署了关于推动产能合作重点项目的谅解备忘录,共涉及42个产能合作重点项目。其中,埃及哈姆拉维清洁燃煤电站、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务区二期等重点项目在北京峰会期间正式签署了商务合同。哈姆拉维清洁燃煤电站项目建成后将是埃及第一座燃煤电站,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清洁燃煤电站,对埃及增加电力供应、降低综合电价具有重要意义。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务区二期项目由中国建筑集团承建,项目建成后将促进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带和红海经济带加快发展。”
二是促进非洲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非盟签署《关于促进中国与非洲开展铁路、公路和区域航空网络和工业化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共同研究制定了《非洲2063年高速铁路网发展愿景》和《中非铁路与高铁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梳理出中非铁路合作十大项目,为中非铁路合作提供指引。蒙内铁路、亚吉铁路、吉布提港、多哥洛美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或正在建设,这些项目竣工投产后可新增约3万公里公路、8500万吨/年港口吞吐能力、超过900万吨/日的水供应能力、近200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和3万多公里的输变电线路。蒙内铁路建成后,肯尼亚蒙巴萨到内罗毕行程从此前的10几个小时缩短到4个多小时,日均发送旅客3772人,大幅提高了当地运输能力和效率,显著降低了肯尼亚交通物流成本,有效带动了铁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北京峰会期间,招商局集团、中国港湾、中铁国际集团等企业分别与非洲有关国家签署了吉布提老港改造、加蓬让蒂尔深水港、科特迪瓦阿比让国际机场扩建等项目的谅解备忘录。
三是推动建立“三行一保”融资机制为双边项目合作提供资金支持。在中埃(及)产能合作推进过程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协调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信用保险公司建立“三行一保”融资机制,实现了中方金融机构“抱团出海”,更好地为项目合作提供便利化金融服务。目前,中国银行也逐步参与上述融资机制,中非发展基金、中非产能基金等股权投资机构对非投资不断增加,中资银行在非分支机构纷纷设立,中非产能与投资合作多元化资金融通体系初步形成。例如,埃及EETC500千伏主干网输电项目主要由中国进出口银行牵头的中方银团提供融资支持,并由中信保公司提供中长期信用保险,推动了项目快速落地,预计2018年下半年完成全部建设工作,为当地创造了约7000个就业岗位。北京峰会期间,中方金融机构还与几内亚签署了一号国道、科纳克里市政道路、苏阿皮蒂水电站等项目贷款协议,支持非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四是健全与地方和行业协会的协同机制。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与河北、江西、湖北等23个省份签署合作协议,通过委省协同联动机制、“一省一国”机制指导有关省区市立足产业实际,探索与非洲国家对口开展合作。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同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重点行业协会建立联动机制,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支持电力、石化、建材、工程机械、纺织等13个行业成立产能合作企业联盟,促进企业“抱团出海”。北京峰会期间,四川省与塞内加尔、江苏省与埃塞俄比亚分别举办了产能与投资合作对接会,江西省与赞比亚举行了投资促进会。山东省积极支持山东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投资建设中苏(丹)农业合作园区,目前该园区已种植棉花22万亩,为苏丹当地6万余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预计到2023年,该园区棉花种植规模将达到120万亩。北京峰会期间,在苏丹总统巴希尔见证下,中苏双方签署了共建园区的框架协议和建设苏丹纺织园区的框架协议,将进一步提升两国农业合作水平。
“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引导中方优势产能向非洲转移,带动中方装备、技术、品牌‘走进非洲’;同时继续创新对非投融资方式,在更加注重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帮助非洲破解基础设施和融资瓶颈,加快非洲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携手共建‘一带一路’,为深化中非战略伙伴关系发挥积极作用。” 郑持平谈到。(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 程晖)
发表评论